2025年2月22日,陶“立”坊调研团队完成对甘肃兰州榆中县高墩营村、青海西宁湟源县大高陵村及陕西杨凌市裕盛村的深度调研。本次调研以西北太阳能富集区农村住房为对象,聚焦煤电厂固废资源化利用,探索“核壳陶粒混凝土集热蓄热墙体”技术,为乡村振兴与“双碳”目标协同推进提供创新路径。
调研数据显示,西北地区农村住宅因传统砖混结构墙体热工性能差,冬季室内平均温度较室外仅高3-5℃,采暖季散煤消耗占家庭能源支出一半以上,同时带来大量PM2.5与二氧化硫排放。而区域内煤电产业每年产生粉煤灰超5000万吨、脱硫石膏超2000万吨,固废堆存不仅占用土地,还存在环境污染风险。
团队成员与高墩营村村民交谈
陶“立”坊团队采用多维度调研方法,通过实地测绘203栋农房建筑结构、采集32份煤电固废样本,结合156份有效问卷及34次深度访谈,系统梳理出西北农村住房三大核心痛点:墙体保温隔热性能不足、太阳能资源利用效率低下、新型建材推广存在认知与成本壁垒。
高墩营村现存农房大部分为上世纪建造的砖混结构升富策略,墙体热阻远低于节能建筑标准要求。调研发现,村民对新型建材接受度较高,但顾虑集中在耐久性与改造成本。值得关注的是,距离该村5公里的榆中热电厂年排放粉煤灰20万吨,若采用核壳陶粒混凝土技术,可将粉煤灰利用率提升至70%,实现固废近源转化与建筑节能双重效益。
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走访调研
大高陵村年均日照时间长,却因墙体保温性能差导致太阳能热利用效率不足。调研数据显示,大部分的村民愿为具备蓄热功能的墙体支付部分溢价。尽管该村已纳入“煤改电”工程,但现有新型建材因运输成本导致单价较高于传统材料,制约推广进程。团队建议通过本地化固废加工降低成本,同时结合相变储能材料提升墙体蓄热性能。
作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“门户村”,裕盛村推广的轻钢装配式农房因保温层设计缺陷,冬季室内温度较设计标准低8-10℃。陕西省《农村住房节能改造三年行动计划》要求2026年前新建农房节能率提升至65%,并配套每户2万元绿色建材补贴。团队认为,结合核壳陶粒混凝土墙体与3D打印技术,可实现节能率提升至72%,同时降低施工周期30%。
团队成员与裕盛村村民交谈
此次调研验证了核壳陶粒混凝土技术在西北农村住房应用的可行性。该技术通过特殊工艺将粉煤灰制成具有中空结构的核壳陶粒,其导热系数仅为传统混凝土的1/3,且抗压强度高,满足建筑结构要求。结合3D打印技术,可实现墙体精准建造,同时融入相变材料,使墙体兼具集热与蓄热功能,有效提升太阳能利用率。
陶“立”坊团队表示,后续将联合地方政府与企业升富策略,在三地建立示范项目,优化技术参数与施工工艺。通过“政府补贴+企业让利+农户参与”的模式,降低改造成本,力争在3年内实现核壳陶粒混凝土墙体在西北农村的规模化应用,助力打造绿色、节能、宜居的新型农房。
忠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