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7-07 23:13:46
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曾言:“飞鸟尽汇操盘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子何不去?”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在乱世之中,英雄多是战功赫赫,但亦难以与权力共生。唐朝的李世民,凭借击败刘武周、平定王世充等功勋,最终功高震主,李渊无奈之下只得封其为天策上将,至此李世民拥有了几乎无可匹敌的权力。曹操在三国时期也曾以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之计,掌控魏国,实权非凡,直到他在赤壁一战中惜败,未能如愿改朝换代。然而,曹操的儿子曹丕则凭借其父的权力,将汉献帝刘协迫使禅让,最终登基称帝。历史上,许多权臣和名将都在权力的巅峰时选择反叛,这是因为他们既渴望更大的权力,也担心随时可能的威胁。北周宇文护,虽然在朝中位极人臣,但长期未能有所进展,最终也因权力斗争惨死。
1. 王翦
提到秦国的名将,大部分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白起这位“人屠”,他曾在长平一役中屠戮赵国四十万大军。然而在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中,王翦与白起并列,同为秦国的英雄人物。王翦与白起各有所长,《史记》评价他们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。回顾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,王翦几乎在每一场战斗中都有亮眼的表现,且不论在军事上卓越的指挥能力,王翦的智谋和谨慎也为秦国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。
展开剩余74%公元前226年,秦始皇准备征伐楚国,理应派遣王翦统领大军。然而王翦要求六十万兵马,这个数目几乎占据了秦国兵力的三分之二,秦始皇有些犹豫,毕竟王翦此时已身居高位,若有二心,秦国大厦将倾。最终,李信建议出征楚国的兵力仅为二十万,而此举最终导致惨败。无奈之下,秦始皇亲自向王翦请罪,并最终同意让他率领六十万大军征战楚国。公元前224年,王翦成功攻破楚国,为秦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决定性贡献。此后,王翦深知自己已位极人臣,返回秦国后,选择退隐汇操盘,不再参与朝政,以一位曾经的权臣身份过上隐居生活。
2. 韩信
韩信,作为汉初三杰之一,早年饱受侮辱,曾忍受萧何的“胯下之辱”。若不是萧何在月下三次追访韩信,韩信或许一生都将沉沦于平凡之中。后来,萧何力荐韩信成为刘邦的重要将领,并辅佐刘邦平定三秦,攻破魏国,征服赵国与齐国等多个强敌。最终汇操盘,韩信被封为齐王,掌握了刘邦一半的兵权。若韩信想叛国自立,其实手握强大的军队和政治资本。然而,韩信没有像王翦那样选择抛开刘邦,虽然他一度心高气傲。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记载了韩信与刘邦的一段对话:刘邦问韩信能带领多少兵力,韩信自信地回答道:“陛下不过能将十万,至于我,臣更多,且更好。”这一句话反映了韩信的极高自信,但也表露出他对权力的不拘一格。在位极人臣的情况下,韩信未能明智地处理与刘邦的关系,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。公元前197年,韩信因密谋造反被捕,吕后亲自下令处死他,并夷三族。韩信的死因,正如他临终时所悔:“我悔不用蒯通的计策,反而被儿女情长所欺骗,岂不是天意吗?”他一位卓越的名将,最终因政治失误和傲慢自大走向了灭顶之灾。
3. 郭子仪
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,唐王朝由盛转衰,郭子仪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,因战功被封为朔方节度使,受命为唐朝恢复稳定。他从小便有显赫的家族背景,年轻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。在唐朝面临动荡时,郭子仪成功收复河北、河东,稳固了唐朝的根基。尽管他不像王翦和韩信那样有过摧毁一国的辉煌战绩,但郭子仪却为唐朝的延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。在唐朝几乎崩溃之际,他将大唐命脉稳住了数百年。
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,还被封为兵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掌握了唐朝的军政大权。与曹操类似,郭子仪曾经也有能力把握整个王朝的命运,但他始终忠心耿耿地辅佐唐皇,绝无篡位之心。与曹操有所不同,郭子仪从未心生二心,始终忠诚于帝国。公元757年,郭子仪收复洛阳与长安,名义上统领天下兵马。在随后的岁月里,他成功抵御了党项人和吐蕃的侵扰,保卫了唐朝的国门。尽管在德宗即位后,郭子仪被明升暗降,失去了兵权,但他始终没有任何不满。直至781年,郭子仪去世时,唐朝追赠他为太师,他的忠诚和智慧,仍旧为后人所铭记。
王翦、韩信、郭子仪,这三位英雄人物汇操盘,皆在历史的浪潮中位极人臣,拥有几乎无敌的权力。然而,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。王翦深知自己的位置,最终选择退隐;韩信因政治傲慢和轻视刘邦最终走向了灭亡;郭子仪则在权力的顶峰时依然坚持忠诚,未曾有过一丝二心。尽管他们都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但却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,恰如《史记》中的名句所言,权力与责任,成就与悲剧,往往是密不可分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忠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